课件编号3935276

2017年秋八年级上第6课《清兵卫与葫芦》原创同步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7次 大小:1748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17,年秋,八年级,6课,清兵卫与葫芦,原创
  • cover
6 清兵卫与葫芦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角度】 1.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入手。联系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从五种表达方式角度入手。主要赏析描写句、议论句和抒情句。 描写句:把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抒情句: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议论句: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从句式角度入手。如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等。 4.从句子中重点词语的特点入手。如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传神。 5.从表现手法入手。如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 6.从句子哲理角度入手。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富有哲理,可从带给你的启迪的角度去赏析。 01  积累运用 1.字词积累———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热zhōng(衷)   哆suō(嗦) guāi(乖)觉 光彩熠熠(yì) 战战兢兢(jīng) 呵叱(hē chì) 2.字词积累———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1)情不自尽 唠唠叨叨 狭隘 尽—禁 (2)不知疲倦 呆头呆脑 干陟 陟—涉 (3)忍气吞声 气湍吁吁 出息 湍—喘 (4)偷偷摸摸 横瞧坚看 檐廊 坚—竖 3.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方框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 4.语言运用———修改病句。 (1)他虽然漂泊在外,但内心十分宁静。可能是由于“心安即吾乡”的结果。 应删去“的结果”或“由于”。 (2)木星不仅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但是不断吸收太阳释放的能量。 把“但是”改为“而且”或“还”。 5.语言运用———教员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清兵卫的父亲也骂他“没出息的孩子”,甚至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你对此有何看法?请谈谈你的感受。 示例:粗暴教育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言之成理即可) 6.认真观察下面这幅图片,完成题目。 (1)张亮同学打算将这幅图片命名为“天才小画家”,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示例:好。这个名字既体现了图片内容,又表现了对图片中小主人公个性爱好的赞赏之意。 (2)将这幅图片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说出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示例:一个孩子有爱好、有个性是一件好事,家长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平等交流,适当引导,给与鼓励和支持。 02  课内精读 7.小说首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概括全文,勾勒情节线索,设置悬念,“这件事”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8.“葫芦”在小说中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①清兵卫对葫芦的喜爱构成了小说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②是叙事的焦点:清兵卫痴迷葫芦、清兵卫发现葫芦、清兵卫上课玩葫芦、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始终没有离开葫芦;③“葫芦”在小说中有象征意义:象征的是自然、美、和谐;④深化主题,葫芦的最终归宿是对他父亲和教员的无知与粗暴进行最有力的反驳和讽刺,进一步深化主题。(答出两点即可) 9.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体现了作者批判“大人”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10.清兵卫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从教员、父母及孩子两个角度,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启示:①从教员、父母角度看:老师家长应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不能以权威压制孩子的发展。小说中清兵卫对葫芦富有天赋般的痴迷,却没有得到教员、父母的认同,相反却遭到教员的训戒和来自父亲的揍骂,扼杀了孩子的审美天性。 ②从孩子角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