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937906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1218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教,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 cover
四 外国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蝈蝈与蛐蛐》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出示目标 1.揭示课题: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天我们要来到另一个地方,到田园去走走,让我们一起走进第4课《外国诗两首》。 2、出示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我相信我们大家只要努力,一定会顺利达成目标。怎么做才能胜利达标呢?比!读!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二、一读诗歌,扫清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下面我们第一次比读,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声音洪亮。先给大家两分钟准备,两分钟后进行比赛。 2、学生自读诗歌。 3、点名轮读,每人一节,同学纠正。教师将学生读错的字词书写于黑板。 (生字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板书) 师:大家读得不错,这首诗要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书写,我们一起把他们每个词读两遍。 三、二读诗歌,感悟诗歌内容。 1.师: 第一轮比赛,大家表现不错,下面进行第二轮比赛。出示自学: 请放声有感情朗诵诗歌,同时思考:(学生先独立思考,必要时同桌交流) (1)找出“蝈蝈乐音”和“蛐蛐的歌儿”产生的背景的诗句,说说其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在文中有何作用? (3)为什么把“蝈蝈乐音”和“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读书,思考,同桌讨论,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讨论、订正、补充。 附:(2)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四、课堂检测 1、注音:篱( ) 栖( )  息( ) 茸( )  茸( ) 2、解释 沉醉: 栖息: 3、课后3题写话训练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夜》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板题,出示目标 1.揭示课题 2、出示目标 师:我相信我们大家只要努力,一定会顺利达成目标。怎么做才能胜利达标呢?比!读!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二、一读诗歌,扫清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下面我们第一次比读,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声音洪亮。先给大家两分钟准备,两分钟后进行比赛。 2.学生自读诗歌。 3.点名轮读,每人一节,同学纠正。教师将学生读错的字词书写于黑板。 师:大家读得不错,这首诗要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书写,我们一起把他们每个词读两遍。 三、二读诗歌,感悟诗歌内容。 1.师: 第一轮比赛,大家表现不错,下面进行第二轮比赛。出示自学要求: 请放声有感情朗诵诗歌,同时思考:(学生先独立思考,必要时同桌交流) (1)结合文中所写的景物,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略)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 (3)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明确: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了眼前的实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情。郭沫若的《静夜》则在写眼前实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象,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2.学生读书,思考,同桌讨论,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讨论、订正、补充。 四、背诵诗歌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 教后反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