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949374

第三课 家门之外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9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1315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三,家门,之外,教学设计
  • cover
《家门之外》 本课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空间》中第三课《家门之外》的内容,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公共秩序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共同生活的需要逐步形成的一系列规则,人们按照这些规则办事社会就井然有序。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公共场所的含义,掌握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性; 2、了解公共场所的特点,遵守公共规则,做文明市民。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搜集资料展示资料,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课上所学知识,加强巩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顾客、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 2、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教学重点】 公共秩序是公共场所的纪律,我们应该知道有关公共场所的公共秩序。 【教学难点】 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公共秩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 1、了解学生中遵守公共秩序的情况; 2、收集热心公益有关的资料。 一、新课导入 公共场所的含义:是指人们进行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各种场所,是公众进行工作、学习、经济、文化、社交、娱乐、体育、参观、医疗、卫生、休息、旅游等活动和满足部分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用建筑物、场所及其设施的总称。 并非家庭之外的所有空间都属于公共场所。 了解下列公共场所: 宾馆 咖啡馆 美容店 理发店 电影院 游泳馆 书店 候诊室 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教学楼走廊、居民楼电梯、饭馆、出租车、网络、森林属于公共场所吗?说说你的理由。 二、参与公共生活 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性: 我们既要在家庭这样的私人空间过私人生活,也要到公共空间过公共生活。参与公共生活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离开公共生活,生存都是问题,更谈不上发展。 思考:有人认为,现在网络很发达,不出门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他就天天“宅”在家里,不愿出门参加公共生活。长此下去,会不会“宅”出毛病? 相关链接: 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社会学角度来看,长期与现实生活脱节会对性格或行为模式产生影响,使人难以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可能会导致过分自卑或者自傲,还有可能出现社交障碍。如果过分依赖网络,“宅男宅女”容易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性格会越来越内向,不擅长交流,逃避现实,甚至在现实中和网络中形成强烈的性格反差,最终形成自闭、偏激的性格和消极、退缩的生活态度。因此,“宅男宅女”更容易患抑郁症、焦虑症、进食障碍、失眠症等。 既然公共空间如此重要,那么,它有哪些独特之处呢?(根据公共场所的含义,再结合我们平时参与的公共生活,正确了解公共空间的特点。) 三、不一样的生活空间 你了解私人空间的含义吗? 私人空间是个人和家庭成员活动的领域,未经许可他人不得进入,具有封闭性、隐秘性、私人性。 公共空间超越了私人空间的限制,具有不同的特点。 公共空间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透明性。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公民,都可以平等地进入公共空间。 教材P29:你是否赞同杭州市图书馆的做法?乞丐和拾荒者有没有权利进入图书馆?他们的进入是否侵犯了他人的权利? 公共空间是开放的,大家都可以进入。 在公共空间里,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对他人或者社会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 公共空间里的行为要求与私人空间里的行为要求有很大不同。 了解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不同,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思考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为了使公共生活能够正常进行,公共场所必须有相应的“软硬件条件”。“硬件”主要指公共设施,而“软件”主要指公共秩序、公共规则。 走进公共生活,看看我们周围有哪些公共设施?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公共场所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