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965708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日期:2024-05-2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49331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9课,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
  • cover
课件36张PPT。导入新课敕 勒 川  阴 山 下天 似 穹 庐笼 盖 四 野天 苍 苍 野 茫 茫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敕勒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淝水之战前秦统一北方前秦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谁领导前秦走向富强,并统一了北方?氐族一、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时 间结 果主要人物影响前秦: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东晋:8万383年东晋大败前秦前秦东晋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解除北方威胁,使江南经济发展。起 因前秦意图统一全国地 点特 点以少胜多淝水前秦:苻坚;东晋:谢安 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史海冲浪:想一想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因居于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而得名。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 ———嘎仙洞遗址嘎仙洞刻石拓片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4世纪后期439年 平城(今山西大同)鲜卑族2、北魏统一北方: 鲜卑族拓跋部内迁较晚,文化极其落后,统一北方后,摆在北魏统治者面前的最大的难题就是:一个较为落后的民族如何来管理和统治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呢? 想一想 北魏孝文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467—499)。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 1、494年,迁都洛阳 改革内容2、汉化政策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平城洛阳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后产生了什么影响?请思考原因影响北魏都城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孝 文 帝 迁 都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呢?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说汉语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改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通汉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用汉制(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汉礼 (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养老,尊老的风气。)汉化措施用汉制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这些汉化措施有什么作用? 作用: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的实力。学汉礼对“民族交融”的理解?我来谈谈: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民族交融 表现1、经济习俗方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民族服装汉族服装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胡床民族交融 表现1、经济习俗方面2、政治方面3、文化方面4、民族心理方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