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974278

八上 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21次 大小:3036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八上,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
  • cover
2017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同步导学案课题:22 愚公移山教师寄语: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预 习 案【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二、走近作品《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三、课文一览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写作特色1.对比衬托,表现人物。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力量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伟大,一个平庸。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说明移山任务的艰巨、显示愚公的气魄具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2.烘托渲染,情节巧妙。全文篇幅较短,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已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工具“箕畚”是十分简陋的,而倒土地点———渤海之尾”又是十分遥远的,如此移山,看来更是“愚不可及”。这些都是进行烘托渲染,而且这些仅仅是事物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过一般人,真是“大智若愚”啊!3.人物语言,生动传神。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的“献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讨论“焉置土石”的问题,引出移山行动的开始;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其思想顽固,引出愚公的驳斥,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等等。人物不同的语言都充分反映了各自的形象特点。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万仞( ) 冀州( ) 惩( ) 塞( ) 迂( ) 荷( ) 箕畚( ) 孀妻( ) 智叟( ) 始龀( ) 穷匮( ) 亡以应( ) 厝( ) 陇( ) 朔( )2.通假字。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3.一词多义。之:隐土之北( )跳往助之( )甚矣,汝之不惠( )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有子存焉( )且焉置土石( )其: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以: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4.古今异义。方七百里(古义: 今义: )惩山北之塞(古义: 今义: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 今义: )寒暑易节(古义: 今义: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 今义: )何苦而不平(古义: 今义: )5.词类活用。面山而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 6.特殊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被动句:帝感其诚。( )省略句:杂然相许。( )家长签字:_____合 作 探 究 案【合作展示】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