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985096

2016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女娲造人》学案设计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8次 大小:1256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16部,编本,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
  • cover
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第22课《女娲造人》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读课文,勾画生字难词,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重点词语。 2.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学习重点】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学习难点】激发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袁珂,1916年生,神话学家。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有《中国古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 2.写作背景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3.体裁介绍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 ) 澄澈( )( ) 掘起( ) 幽光( ) 绵延( )掺和( ) 莽莽榛榛( )( ) 踪迹( ) 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 )奔奔榛榛( ) 开僻( ) 气慨( ) 兴高彩烈( ) 3.填空、简答。 (1) 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 和 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本文选自 ,是 (谁)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 ,它详细叙述了 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合作探究】 4.让学生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然后请一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5.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6.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7.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8.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 9.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女娲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精读精练】 ①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②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③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A】 下一条枯藤,【B】 入一个泥潭里, 【C】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D】,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E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④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10.解释文中加点字。 略睡一睡( ) 疲倦不堪( )绝妙( ) 幽光( ) 11.选词填入文中的空白处。(填序号即可) ①捏 ②搅 ③伸 ④挥洒 ⑤拉 A.  B. C.   D.   E. 12.第①段划线句属于 描写,其表达作用是 13.选段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手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14.本文处处洋溢着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