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988320

第7课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5-10-1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522814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7课,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课件,教案
    第7课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1、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 【学 法】阅读、观察、讨论法与合作探究法。 【课 时】1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 鸦片战争后,西方机制商品的涌入,夺走了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计,使他们陷入破产失业、困苦无告的绝望境地。甲午战争以来,山东的教会势力十分强大,仅教堂就超过1000所。教会肆意欺压百姓,地方官吏又“袒教抑民”,百姓有冤无处申诉。随着列强侵略活动加剧,义和团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势力。那么,关于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出现、发展和抗击外来侵略等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情况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板书) 【2.讲授新课】 义和团运动 1、背景: 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甲午战争以来,山东的教会势力十分强大,仅教堂就超过1000所。教会肆意欺压百姓,地方官吏又“袒教抑民”,百姓有冤无处申诉。随着列强侵略活动加剧,义和团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势力。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 学生回答: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活动于山东、河南、京津一带。其成员主要是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设立拳厂、神坛,进行练拳习武、强身保家的活动。斗争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随着列强侵略活动加剧,义和团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势力。 3、教师讲解:(1)、1898年,山东冠县赵三多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2)、1900年前后,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大批涌入京津地区,甚至包围了外国驻华使领馆。 教师提问:谈谈你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 口号 进步性 局限性 “扶清” 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迷信色彩 “灭洋” 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排斥一切洋人、洋物件,盲目排外 5.教师指出:面对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哪些改变?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开始涌进京师,大肆捣毁教堂、拆电线等。至1900年,义和团基本上控制了京津地区。 ● 八国联军侵华 1、爆发 教师讲述:列强认为义和团运动威胁了他们在华的利益。1900 年6 月,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匈等国组成联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我们来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