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015324

二 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 课件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113128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气势磅礴,万里长城,课件
  • cover
课件20张PPT。二 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清)康照治旨(1691年) 中国的长城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军事工程和最大的历史文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历经两千多年,中国现存长城建筑及其遗迹的实际长度仍在5000公里以上,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长度超过50000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修建: (1)春秋战国时诸侯林立,争战频繁,各诸侯国在边境修建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及互相防范。 (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防御匈奴,派大将蒙恬率30万人在北方修筑长城,最终形成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秦长城。 (3 )汉朝对北方强大的匈奴既采取“和亲”,又依托长城作军事防御和打击。汉朝长城向西延伸,保护了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往来,汉长城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4)魏晋至隋,对长城只是小修补,以后长城的的修建停顿下来。 (5)今天所见长城主要是明长城,东起辽宁鸭绿江边,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6700公里。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到蒙古高原北部,但长期对明朝构成军事威胁,在辽东崛起的女真人人更是明朝的头号劲敌。因此长城的修建几乎贯穿整个明代。 (6)清代对蒙古贵族采取安抚、笼络的政策,不再需要用长城作为军事防御,长城的修建史至此结束了。 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长城在历史上形成一道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农耕社会需要安定的生产环境,但是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是流动的,他们经常用侵袭的方式掠夺中原的财富。因此,修筑长城在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还处于冷兵器时代的情况之下,就成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的有效方法,连绵万里的长城大大地限制并降低了游牧民族骑兵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从而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长城建筑特点 (1)建筑布局主要是“因地形,用险制塞”,以连绵漫长的城墙为主体建筑,再于重要地段设置关隘、城堡加强防御。 (2)长城线上还建有大量烽火台用以传递军情。 (3)这些军事设施相互依托,构成了古代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4)明代以来,由于火器广泛用于战争,长城也由过去的夯土版筑墙为主改为以砖砌和砖石混砌为主。 关隘是重要驻兵据点,多设于咽喉要道,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战时反击敌人的通道。城门上的城楼是军事指挥所、观察所和战斗据点,瓮城形成第二道城墙,罗城形成第三道城墙。 著名的关隘有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嘉峪关等,是长城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嘉峪关 烽火台:也称烽燧、烟墩等,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遇敌情,烽火台白天燃烟,夜间升火,传递军情。万里长城的千秋功过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发展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过:统治者修筑长城也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秦始皇时修筑长城,在长城沿线设十二郡,并移民实边;汉武帝时大力发展屯成和屯田,进行农牧业生产。这些措施在许多朝代得以延续,长城成为保护北方边远地区屯田与开发的屏障。长城大体与农耕区域和游牧区域的自然分界线重合,但长城并没有阻隔农耕区域和游牧区域的经济交往,长城内外经济相互依存,无论是历代朝廷主办的固定茶马贸易,还是民间私下的交易买卖,都十分频繁。 长城内外发生的昭君出塞、苏武牧羊、杨家将等令人感叹的史事,反映了民族关系史上的战争与和平的艰难曲折。 汉代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和唐代王昌龄等人的诗句,表现了以长城为背景的战争及反思。 长城在历史上是军事防御工程,在今天是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怎样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