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015624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1251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课
  • cover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法。 教学难点: 1.透过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2.了解文言词语,尤其是本课中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七年级时学过的《饮酒》这首诗歌吗? 生:记得…… 师:那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歌背一遍。 师生齐背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师:好,那还记得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吗? 生:陶渊明…… 师:对,陶渊明,哪个朝代的人呢? 生:东晋。 师: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诗人。相传陶渊明在40多岁时在朋友的劝告和帮助下,曾第二次担任彭泽县令,在他上任81天时,刚好郡里的一个督邮下来视察工作,这个督邮是一个极度贪婪的家伙,他经常以视察作为借口,要下面的县令给他送礼,如果有谁不送或者送的不够的话,他就会栽赃陷害这个县令。有属下对陶渊明建议要他“束带迎之”,也就是要穿戴的整整齐齐的,准备一份厚礼去参见这个督邮。没想到陶渊明一听居然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就挂冠而去,辞职回家了,从此以后,他再没有出来做官,一边读书,一边耕作,过着清贫的日子。人们都感慨于陶渊明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精神,尤其是后世的知识分子,更是将这种精神奉为道德行为的楷模,成为千古佳话。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请大家打开课文25课,把这篇课文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21·cn·jy·com 生:(齐读课文) 二、赏析内容 师:先来看课文的题目“桃花源记”,大家说说看“源”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源头/水的源头…… 师:“源”指水流起头的地方或者事物的来源,读过课文我们就知道,课文中的“源”很明显是指水流起头的地方。那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大家能否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呢?21*cnjy*com 生:(讲述一个渔人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故事)/一个渔人捕鱼时无意间闯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受到了桃花源村民的热情款待。出了桃花源后,想带其他人重新去寻找桃花源,却再也找不着了。 师:好,复述课文的故事要简要交代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及结果。那大家能否说说看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生:开头第一段。 师:哦,仅仅是开头第一段吗?开头第一段结束时渔人就发现了桃花源吗? 生:还没有发现。直到第二段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才发现了桃花源。 师:对了,第一段只是说渔人对发现的情况感到奇怪,想要去探索一下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是起了好奇心,还没有发现桃花源。直到第二部分的“豁然开朗”才可以说真正发现了桃花源。那请大家把渔人发现桃花源这部分内容齐读一下。 生:(齐读“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师:好,渔人发现了桃花源,那他所见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对,大家很聪明,马上就从课文中找到了。但文言句子听起来有些拗口,大家能否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渔人眼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 生:房屋布局严整、环境优美、勤劳善良、衣着独特、悠闲舒适…… 师:很好,从大家刚才所说的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非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