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演读,培养学生朗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语句,探讨评论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 1.朗读、翻译文言文。 2.品味语句含义。 三.教学难点: 评论人物形象 。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就是《战国策》塑造的游侠形象,虽然他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他的忠于使命,不畏强暴的游侠形象一直为后人传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战国时的另一个英雄。那时,秦始皇就快要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那么唐雎会不辱使命呢? 介绍《战国策》,见课文下 板书课文题目,理解题意。 二.通读,说内容。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识记实词、虚词。 3.请学生读准下面字的读音。 唐雎 怫然 徒跣 抢地 休祲 色挠 缟素 4.请学生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抢地 休祲 请广 色饶 免冠徒跣 5请学生说出下面句子中虚词的用法。 其:安陵君其许寡人! 百姓多闻其贤 于:因使唐雎使于秦 受地于先王 仓鹰击于殿上 以:以五百里易安陵 以君为长者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6.请学生用对偶句概括课文四段的情节。 (提示:这课的特点?语言描写,对比手法 ) (1) 秦王野心吞安陵,唐雎临危受使命。 (秦王代话易安陵,君主婉言拒使者) (2) 秦王咄咄逼人,唐雎寸步不让。 (秦王恩威并重令易地,唐雎针锋相对要守土。) (3) 秦王欲发天子怒,唐雎挺剑效古人。 (秦王用天子之怒以恫吓,唐雎以布衣之怒来反击。) (4) 秦王长跪致歉,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拔剑而起赢胜利,秦王长跪而谢表折服。) 二.演读,说译文。 1.两人一组用原文演读对话,再用译文演读。 2.挑选一组上台表演。 (提示:对秦王的语言要演读出蛮横、强硬、骄横狂暴、咄咄逼人的语气,后一段要读出心惊胆颤、贪生怕死的语气。对唐雎的语言要演读出不卑不亢,坚定勇敢、不畏强暴、临死不屈的语气。) 三.探究,助理解。 1.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是骗局,是想轻易而举侵占领土。)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不与秦易地,二是与此同时要得到秦王的理解,让秦王觉得安陵君不是有意冒犯秦王。) 3秦王是“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吗?为什么? (不是。秦王想以兜售“易地”的骗局,就虚情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妄图不费一兵一卒占领安陵,显得极其狡猾。) 3.第三段中唐雎引出三个刺客的事例,有何用意? (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将与秦王同归于尽。) 4.本文除了语言描写,还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秦王的贪生怕死与唐雎的临危不惧进行了对比。秦王的行为由“不悦”———怫然怒”———色挠”———跪、谢”,形成对比,反映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文中用秦王的盛气凌人,衬托出唐雎不卑不亢、沉着镇定,用秦王的威胁恫吓来反衬出唐雎的临危不惧,不畏强暴。) 四.品读,析形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以“……表现了人物的……”“……反映了人物的……的句式,品味文中的语言描写。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现了秦王的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反映了秦王的阴险狡猾。 (3)“否,非若是也。安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