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032846

九下 第18课 《孟子》两章(课件)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71370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九下,18课,孟子,两章,课件
  • cover
课件31张PPT。《孟子》两章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思想是“民本”“仁政”及性善论。孟子的主张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整体感知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通 “叛”,背叛。整体感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 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 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之(寡助之至):作“到”讲 。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局部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后面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局部探究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首先,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后面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4.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总结拓展1.应该怎样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 孟子提出的“人和”,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作用。但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因而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总结拓展2.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看法? 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3.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人和 层层推进 论证 治国———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课时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导入新课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整体感知畎(qu?n?)亩?:田间水沟。????????????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拂”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ǔ)乱:拂,违反、阻挠。? 整体感知 齐读,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朗读课文要求:整体感知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通假字 整体感知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