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035874

2.1《论语》十则(共24张PPT)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2817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论语,十则,24张,PPT
  • cover
课件24张PPT。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当此之际,众多忧国忧民的思想家,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纷纷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主张。 本单元的“经典原文”和“相关读物”所选的文章出自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经典论著,即《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其中《论语》《孟子》《老子》兼具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性质,实用理性色彩较重;《庄子》则基本属于人生哲学,着意探讨的是如何实现精神上的超越、达到一定人生境界的问题,浪漫色彩浓厚。它们都是在先秦这块丰厚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距离现实有远有近,但不可否认它们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1.学习《<论语>十则》《<老子>五章》,要注意联系以前所学课文,对文本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概念的内涵,进而把握其精神实质。另外,在准确理解文本原意的基础上,积极联系实际,思考当前有关的现象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2.学习《孟子见梁惠王》,要注意分析在义利关系上,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学习《胠箧》,要注意分析庄子对老子某些观点的继承和发扬。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整体了解和把握儒、道两家思想是如何构成互补关系的,联系历史和社会生活,深入探究其对国人情感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经典原文 1 《论语》十则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时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50岁时,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其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共二十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春秋时期,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