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051304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章末测试

日期:2025-09-18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6次 大小:4049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一章,城乡发展,城市化,章末,测试
  • cover
中图版地理选修4电子题库: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阅读下面描述乡村聚落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②黎族同胞……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榔树间。 ③……阳光从竹林的顶端照进洞里……洞中人家一家挨一家分居在洞身前的两边,基本不用顶盖,岩洞就是一个天然遮风挡雨又蔽日的大屋顶。 ④穿石曲蹬十数里,忽开村落两三家。幽深麝过芳草动,小巷鸡鸣塞日斜。 1.描写巢居时期乡村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文字③描述的村落主要分布在(  ) A.平原 B.滨湖 C.山区 D.三角洲 3.文字④描述的村落形态是(  ) A.团状 B.带状 C.环状 D.散漫 解析:第1题,文字①~④中的关键信息依次是“构木为巢”“低矮的茅草屋”“岩洞就是……大屋顶”和“穿石曲蹬”,说明它们依次描述的是巢居时期、原始村落时期、穴居时期和山村聚落。第2题,“洞”是关键词,说明它位于山区。第3题,“十数里”才有“村落两三家”说明村落规模小,民居稀疏。 答案:1.A 2.C 3.D     《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以上史料,完成4~6题。 4.史料中的“市”属于(  ) A.村落 B.城市 C.集市 D.聚落 解析:选C。正确理解古汉语的含义,可知史料中的“市”是货物的集散和交易的场所,因交易而退,常住人口并不多,应该是集市。 5.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  )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 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 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解析:选D。正确理解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的关系,从起源上看,人类历史上先有乡村聚落。 6.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 B.为了繁衍后代 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 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 解析:选A。聚落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促进了乡村聚落的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促进了城市聚落的形成。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乡村最后发展为城市 B.聚落分为集村和散村两种类型 C.散居型村落多分布在山地、丘陵 D.聚落的规模都是逐渐由小到大发展的 解析:选C。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个类型。有的聚落在成长,有的在衰落,乡村聚落一般不易发展为城市。 8.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  ) A.气候干旱区 B.热带雨林区 C.中低纬度地带的沿海地区 D.高纬度寒冷地区 答案:C    4000多年前,中国人便开始筑城,但直到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城的规模还不大。此后陆续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因为当时的城主要是为了保卫君主和百姓,所以都建造得很大,面积远比欧洲、日本的城堡大得多。据此回答9~10题。 9.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政治 B.科技 C.商业 D.交通 10.下列各流域中最早出现城市的是(  ) A.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B.尼罗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 解析:第9题,通过材料中“主要是为了保卫君主和百姓”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政治因素。第10题,尼罗河流域是早期城市的主要诞生地,在5000年前,就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城市,随后,在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相继出现较大规模的城市。 答案:9.A 10.B    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图,回答11~12题。 11.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