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098974

2017部编版八上 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教案+练习)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1340708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7部,编版,21课,〈孟子〉二章,课件,教案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 解释下列词语。 (1) 大丈夫( ) (2) 丈夫之冠 ( ) (3) 威武不能屈( ) (4) 空乏其身 ( ) (5)曾益其所不能( (6)法家拂士( ) 2. 下列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居天下之广居 往之女家 B.而:一怒而诸侯惧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 D.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 给下面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 居 天 下 之 广 居,立 天 下 之 正 位,行 天 下 之 大 道。 4.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 篇,一般认为是 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阅读理解题。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21cnjy.com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解析:本题是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A项中“之”的意思分别是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B项中“而”的意思分别是连词,表示承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C项中“之”的意思分别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女子。D项中“是”都是代词,这的意思。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 居 /天 下 之 广 居,立/天 下 之 正 位,行/天 下 之 大 道。 解析:本题考查对朗读节奏的理解,我们一般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划分,哪几个词语构成一个语意,就连贯一起,不停顿。 “居”“立”“行”是动词,与后面的短语构成动宾结构,所以要在这三个词后面停顿。21教育网 4. 轲 战国 《孟子》 七 孟子 解析:根据自己的文学积累填写即可。 5. (1)(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