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119476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下册 《乡愁》课件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6次 大小:85150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教,新课程,课程,标准,九年级,下册
  • cover
课件33张PPT。余光中2017年12月14日中午,余光中 先生与世长辞。余光中,祖籍福建,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7年中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金陵大学和厦门大学,并开始发表诗作。1948年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也曾到美国留学和任教。1971年后在台湾和香港大学任教,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1992余光中43年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自此多次往返于两岸。         当代著名诗人,号称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同时又是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童年的天空啊,看不见风筝,看到的是轰炸机”。战火中一路逃难的童年,是“乡愁”萌发的最初土壤。余光中生于南京,9岁因战乱而逃离故乡,母亲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担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后来又辗转避难于重庆。在巴山蜀水深处,余光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当时的四川战火笼罩,交通封锁,反倒是海的那边,遥不可及,自由辽阔,充满魅力。十几岁的余光中一心向往的是逃离这个闭塞落后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正是为了这个夙愿,余光中在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文系,1947年,就读金陵大学外文系。原以为可以就此驻足故乡,却没料到迎来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为战争,余光中辗转南下,又到了美国求学,直至定居台湾。金陵子弟江湖客余先生一生漂泊,从江南到四川,从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研习,让余先生在中西文学界享有盛誉,往返于两岸多国,却依然从未有过“归属感”。他诗文的主题,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入骨的苍凉与顽强。  余光中说:“在台湾,我的研究生宿舍窗外就是台湾海峡,落日就在我的面前,落日的方向就是大陆的方向,我每天黄昏可以看着落日,想象对岸……”思念故土,乡情日重;面对残阳,愁绪绵绵……余光中说: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居住在台北的厦门街,那时,离开祖国大陆足有20年了,我不由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当时,饱满的情绪如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一首小诗《乡愁》在20分钟内就这样出来了。    《乡愁》的写作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余光中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思考:1、本诗共四节,用了哪几个表示时间推进的词语? 2、诗中用了几种意象来表现乡愁? “以小见大” 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2、诗中用了几种意象来表现乡愁? 抒情诗与意象 抒情诗是诗歌的一种。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抒情诗有意象,是作者的情意和客观的物象相感应而以文字描绘出来的图景。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余光中的《乡愁》具有单纯而丰富的美,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正好成为各个不同时期同一感情的象征物。 诗中分别表现了作者的哪几种感情?母子分离 夫妻别离 母子死别 思念祖国 “邮票” “船 票” “海峡” “坟墓”三、结构:童年时母子分别青年时夫妻分别中年时母子死别<1> 思 亲 思 乡<2>思念祖国:深化主题“乡愁” “国愁” 盼望祖国能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