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161322

破题致胜——期末复习检测高一语文:第2讲故都的秋(郁达夫)含答案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1次 大小:3580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破题,郁达夫,故都,致胜,语文,高一
  • cover
一、作者文体导读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 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2、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过去》《春风沉醉的晚上》《秋柳》;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迟桂花》《南迁》; 散文:《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江南的冬景》《扬州旧梦寄语堂》; 诗词:《毁家诗纪》《乱离杂诗》。 3、故事背景 作者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达到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1932年1月,日军进攻哈尔滨特区,2月5日将哈尔滨攻占。1933年1月,日军蓄意制造了手榴弹爆炸事件,借机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2月23日,日军调集关东军第六、第八师团等部及部分伪军共10余万人,兵分三路向热河进犯,不到10天的时间就攻陷了热河省会承德。1935年1月18日,日军诬称驻守热察边区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军有碍行政,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随后,不断地向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相继制造了两次“察东事件”。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4、名师导学 (1)高中语文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小说是各省市考核的重点,但总体上看这类文体的阅读得分率不高,不少考生见到小说阅读题就心里没底,实际小说阅读也有一定的方法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小说阅读题的解答还是很有帮助的。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说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该如何解答,又该从哪几个角度思考呢? (2)高中语文 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 小说的环境描写特点题该如何解答,又该从哪几个角度思考呢? (3)高中语文 小说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环境描写的手法有哪些?该如何解答,又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二、巩固提高练习 1.下列加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一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