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162234

7.2《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课件+教案)

日期:2024-05-06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50204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物质溶解的量,1课时,课件,教案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物质溶解的量》教学设计 课题 物质溶解的量 单元 溶液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让学生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2、扩宽学生课外知识面。3、让学生具备通过课堂学习,进行分析,并且领悟书本上隐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知识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2、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重点 1、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难点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 (展示ppt)溶液: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而稳定的混合物。溶液=溶质+溶剂 。物质溶解的因素有:①溶剂的温度、 ②溶质的研磨程度、 ③ 溶液是否被搅拌。 通过填空方式,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记忆。 帮助学生复习之前的学习内容,同时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导入新知 (提出思考问题)硝酸钾和氯酸钾都可溶于水,但在一定温度下,它们溶解的量是否都有个限度呢 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呢?(展示ppt)带着疑问,提出本次课的教学任务。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2、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简单的介绍中引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以提出思考问题来使学生充满兴趣。提前引出学习内容,使学生对本次课要学习的内容有基本把握。 新知讲解 (教师)首先是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的讲解: (观察活动)室温下,在各盛有15mL水的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硝酸钾和氯酸钾固体各3g,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实验现象)1、加入硝酸钾的烧杯中,观察无(有/无) 固体剩余。表明溶质溶解的量未(已/未)达到限度。(展示ppt)2、加入氯酸钾的烧杯中,观察有(有/无) 固体剩余。表明溶质溶解的量已(已/未) 达到限度。(实验结论)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它就不能继续溶解了。(通过表格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小思考)物质的溶液会永远是饱和溶液或者不饱和溶液吗?(给一定时间思考)(老师揭示答案)不会,饱和和不饱和是相对的。当硝酸钾或氯酸钾还能继续溶解时,烧杯里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当硝酸钾或氯酸钾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时,烧杯里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了。(学以致用)常温下,这杯糖水是否饱和?如何判断?(同学回答)加少量糖进去,如果能溶化就说明不饱和,如果不能溶化饱和了。(教师)然后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的讲解: (观察活动)向含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里,继续加入硝酸钾,直到有固体硝酸钾剩余。(展示ppt)(1)其中一半添加水后,溶液中剩余的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此时的溶液可能为不饱和溶液依据是剩余物质完全溶解。(ppt动态展现过程)(ppt展示)(2)其中另一半加热后,剩余的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原来的饱和溶液可能为不饱和溶液,依据是剩余物质完全溶解。(ppt动态展现过程)(ppt展示)(3)将上述热溶液冷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有固体析出这时溶液肯定变成饱和溶液。(ppt动态展现过程)(利用图表展现实验现象)(小思考)(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哪些可以影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抽同学回答)温度、溶剂的量。(小思考)(2)界定溶液是否饱和时,为什么要强调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老师揭示答案)在改变温度或溶剂的量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