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23张PPT。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斯大林逝世一、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1894—1971)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1、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人均产品和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参考资料: 2、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3、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垦荒运动在初期取得了明显成果。1958年垦荒区收获谷物占当年全苏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然而,特大丰收也带来许多新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卡车、人力和粮仓,由于道路坎坷不平,未能在冬季到来之前把荒地的庄稼全部收割完毕,还有大量粮食在运输途中、在储存过程中损失掉。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赫鲁晓夫时期,没能把垦荒的成果真正巩固下来。 4、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在斯大林时代,全国大报刊登他的巨照一年不过10—15次,而赫鲁晓夫在1964年头9个月竟达140次。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大权独揽,听不进任何人意见。 甚至在联合国大会上脱下皮鞋大敲子,损坏了苏共领导人的形象。1962年,苏联冒险把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但又在美国威胁和监视下妥协退让很快将导弹撤出,这严重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威望。3、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思考: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此外,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主观主义,急噪冒进,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 根本原因: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失败的原因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 克 松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三、苏联的解体(一)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改革。 1、背景 经济方面: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等等。总之,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从70年代起已丧失了潜力。 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骄奢淫逸。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85%。由此看来,苏共已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民族关系方面: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