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204724

2018高考高三二轮文数考点击破专题专题专题1.1集合与简易逻辑与数学文化

日期:2024-05-05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3次 大小:171404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专题,2018,高考,高三,二轮,文数
    一.考场传真 1. 【2017课表1,文1】已知集合A=,B=,则 A.AB= B.AB C.AB D.AB=R 【答案】A 【解析】 2.【2017课标II,文1】设集合则 A. B. C. D. 【答案】A 【解析】由题意,故选A. 3.【2017课标3,文1】已知集合A={1,2,3,4},B={2,4,6,8},则中元素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得: ,中元素的个数为2,所以选B. 4.【2017天津,文2】设,则“”是“”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 5.【2017山东,文5】已知命题p:;命题q:若,则ab>c,则a+b>c”是假命题的一组整数a,b,c 的值依次为_____. 【答案】-1,-2,-3(答案不唯一) 【解析】相矛盾,所以验证是假命题. 7.【2017浙江,11】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创立的“割圆术”可以估算圆周率π,理论上能把π的值计算到任意精度.祖冲之继承并发展了“割圆术”,将π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其结果领先世界一千多年,“割圆术”的第一步是计算单位圆内接正六边形的面积, . 【答案】 【解析】 二.高考研究 【考纲解读】 1.考纲要求 1.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了解“若则”形式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了解逻辑联接词“或”、“且”、“非”的含义. 2.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与运算. 理解命题的概念.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理解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意义. 3.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性与明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交流问题的能力.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体会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运用. 4.解决问题的创新题常分三步:①信息提取,确定划归方向;②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探求解决方法;③将涉及到的知识进行转换,有效地输出,其中信息的提取与划归是解题的关键,也是解题的难点. 5.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能力要求:经命题专家精细加工,再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 2.命题规律 从近几年高考题来看,集合的运算考查比较频繁,新课标用韦恩图表达集合的关系与运算,集合在高考中主要考查三方面内容:一是考查集合的概念、集合间的关系;二是考查集合的运算和集合语言的运用,常以集合为载体考查函数、不等式、解析几何等知识;三是以创新题型的形式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集合问题的能力. 常用逻辑用语的考查一般以一个选择题或一个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以集合、函数、数列、三角函数、不等式及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关系为载体,考查充要条件或命题的真假判断等,难度一般不大,对数学文化应结合教材内容学习,特别是教材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要充分重视,重点研究;结合近年新课标试题中出现的与数学文化有关的试题进行学习,重点关注题源、考法命题形式. 3.学法导航 1.活用“定义法”解题,重视“数形结合” 涉及本单元知识点的高考题,综合性大题不多,所以在复习中不宜做过多过高的要求,只要灵活掌握小型综合题型就可以了. 定义是一切法则和性质的基础,是解题的基本出发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