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215484

17、《孟子二章》教案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1228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孟子二章,教案
  • cover
课题 《孟子二章》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目 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 重 点难 点 1、积累文言文相关字词。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3、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教 学 活 动 内 容 补充说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语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郭 池 去 亲戚 域 重点实词:环 委 固 威 至 重点虚词: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通假字:“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品味文章语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孟子以举例论证的方法分别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又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深入论证“地利”不足原因和“人和”得胜原因,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思考:文章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有什么特点?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明确:(教师补充) (1)文章中“城非不高也……非不多也”运用的句式,具有的效果。 明确: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不以兵革之利”运用的修辞,具有的效果。 明确: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3)“得道者”“失道者”之间用的写作手法,具有的作用。 明确: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3、朗读,质疑,背诵。 4、小结: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六)拓展: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可联系实际,各抒己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语: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尽量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重点虚词:于 所以 重点实词:发 举 (苦 劳 饿 空乏 拂 乱 动 忍 增益)使动用法 恒 过 困 征 作 拂入 出 通假字:衡 曾 (四)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1、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思考并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全文首先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生于忧患”,先举六个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道理上加以论证。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证明。最后得出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