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222770

2018版高考物理总复习考前三个月实验题限时突破(四)

日期:2024-06-16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1821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018版,高考,物理,复习,考前,三个月
  • cover
实验题限时突破(四) (限时:15分钟) 22.(6分)如图1所示,某小组同学利用DIS实验装置研究支架上力的分解.A、B为两个相同的双向力传感器,该型号传感器在受到拉力时读数为正,受到压力时读数为负.A连接质量不计的细绳,并可沿固定的圆弧形轨道移动.B固定不动,通过光滑铰链连接一轻杆,将细绳连接在杆右端O点构成支架,调整使得O点位于圆弧形轨道的圆心处,保持杆沿水平方向.随后按如下步骤操作: 图1 ①测量绳子与水平杆的夹角∠AOB=θ; ②对两个传感器进行调零; ③用另一绳在O点悬挂住一个钩码,记录两个传感器读数; ④取下钩码,移动传感器A,改变θ角,重复上述步骤①②③,得到数据表格a. (1)根据表格a,可知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的力_____(填“F1”或“F2”),并求得钩码质量为_____ kg(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2)换用不同钩码做此实验,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得到数据表格b,则表格中30°所对应的F2空缺处数据应为_____; 表格a F1/N 1.001 0.580 … 1.002 … F2/N -0.868 -0.291 … 0.865 … θ 30° 60° … 150° … 表格b F1/N 1.103 … … F2/N … … θ 30° 60 ° … (3)实验中,让A传感器沿圆心为O的圆弧形(而不是其它的形状)轨道移动的主要目的是:_____. A.方便改变A传感器的读数 B.方便改变B传感器的读数 C.保持轻杆右端O的位置不变 D.方便改变细绳与杆的夹角θ 答案 (1)F1 0.05 (2)-0.955 (3)C 解析 (1)因绳子只能提供拉力,故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F1,对节点O受力分析有F1sin 30°=mg,解得m=0.05 kg (2)对于O点,受力平衡,根据几何关系可知, F2=F1cos 30°=1.103× N=0.955 N,因为B受到的是压力,所以F2空缺处数据应为-0.955. (3)实验中,让A传感器沿圆心为O的圆弧形轨道移动的主要目的是:保持轻杆右端O的位置不变,从而保证OB水平,故选C. 23.(9分)根据如图2甲电路,可以测出定值电阻R0的阻值以及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阻r,图中R是电阻箱(0~999.9 Ω),两个电表都是相同的理想电压表(分别用V1 和V2表示,对应的示数分别为U1、U2). (1)请在虚线框内画出图甲中实物连接电路所对应的电路图(原理图); 图2 (2)接通电源进行实验,调节电阻箱R,当其各旋钮位置及两电表(没有标出刻度值)示数如图乙所示.可读得电阻箱的阻值R=_____,已知此时V1的读数为U1=2.60 V,则V2的读数应该为U2=_____ V, 可求得定值电阻R0=_____(此空保留 3位有效数字); (3)测出R0后,再次调整电阻箱R,改变并记录多组的(R,U1,U2)值.A、B两位同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别画出如图3中的(A)、(B)图线. 图3 假设图中的纵截距和横截距均已得出(即图中a1、a2和b1、b2为已知),则由图线(A)可得出电源电动势E =_____;由图线(B)可得出电源内电阻r =_____. 答案 (1) (2)17.1 1.40 20.0 (3)a1 b1-R0 解析 (1)根据题图甲所示实物电路图作出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2)由图示电阻箱可知,电阻箱示数为:R=0×100 Ω+1×10 Ω+7×1 Ω+1×0.1 Ω=17.1 Ω; V1的读数为U1=2.60 V时,由图示电压表可知,V2的读数应该为U2=1.40 V, 电路电流I==,得定值电阻R0≈20.0 Ω; (3)由图示电路图可知,在闭合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U1+Ir=U1+r,则U1=E-U2, 由图(A)所示图象可知,电源电动势:E=a1; 在闭合电路中,E=I(R+R0+r)=(R+R0+r),则R=ER0-R0-r,由图(B)所示图象可知,-b1=-R0-r,电源内阻:r=b1-R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