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237344

第22课 望洞庭 课件+朗读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661999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2课,洞庭,课件,朗读
    课件13张PPT。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面宽阔,烟波浩渺。远望洞庭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名作,去领略一下他笔下的洞庭是一副怎样的画卷吧!第 一 课时1.会写2个生字。理解“青螺”等词语。(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诗作,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题材广阔;讽刺诗往往用寓言托物的手法,抨击权贵一级编剧、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主要写大主题的歌词。 重要作品:《陋室铭》《乌衣巷》《秋词》《竹枝词》等,其中《陋室铭》为后世传诵。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 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磨mó螺luó青螺   镜未磨luó mó和相: 和: 潭面: 镜未磨: 青螺:相互。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指湖面。 古代镜子是用铜做的,磨了才能光亮。这里比喻月下的湖面虽然平静,但有点朦胧,像没有磨平的铜镜。 这里用来比喻君山。 点击 听朗读《望洞庭》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秋景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说一说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望洞庭》写的是秋天月光下洞庭湖朦胧秀美的景色。“望”字说明诗人离洞庭湖远,视野开阔。前两句诗中的比喻句是潭面无风镜未磨,诗人将平静的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镜子;后两句诗中的比喻句是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赞美及他宽广、豁达的胸怀。              课件39张PPT。第 二 课时1.背诵古诗。(重点) 2.体会诗人对自然地热爱以及宽广豁达的胸怀。(难点)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串珠问题: 1.一读:在前两句诗中,诗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2.二思:诗人遥望洞庭时,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表现了洞庭湖山水的什么特点?望洞庭“望”说明诗人离洞庭湖的距离远,视野开阔,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此时开阔的胸襟。品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明秋高的夜晚,洞庭湖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铜镜,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诗人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怀。比喻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形象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面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品析:比喻、想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首先写到“湖光”“秋月”之间的和谐。接下来,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洞庭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湖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理解:由点到面什么是由面到点? “面”是物的整体,“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