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噪声的危害与防治》教后反思 《噪声的危害与防治》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有利于消除噪声的科技新产品、新材料。本课我按照“探讨———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激发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兴趣。现在我从以下几方面谈教学后的反思: 1、让搜集资料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本课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多,包括“噪音的危害”、“ 噪音的来源”“ 噪音控制与消除”几个部分,内容资料非常丰富,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我提前布置学生预习,通过调查访问,查阅图书或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再结合书中给出的资料和数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资料进行重新组织,在课堂上自主介绍相关内容。这样一个过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怎样认识一个新鲜事物;另一方面,参与发言的学生通过组织材料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而作为听众的其他学生对于同学的讲解更有兴趣,也更容易产生质疑,参与讨论。 2、在使用教材上力求创新。如何使用好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包括对教育观念的理解、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方法的丰富等等,再好的教材也会有局限性,也会有不适应性,这都需要教师去补充、去创造、去升华。比如本课教学内容多是文字、图片资料,单靠复述和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否可以让探究味更浓一些呢?为此我努力寻求突破点:①用测脉搏的方法知道了噪音影响人的心跳;通过比较安静时和听劲爆音乐时人的不同感受,体会到噪音的危害;②设计消除“发声罐” 噪音的实验,让学生适时动手,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探究内容,提示学生结合自己对噪音的认识及生活经验,说出个人独特的心理体验,重视每位学生的探究体验及独特见解,激发了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的热情,在发现科学、学习科学的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五年级科学《噪声的危害与防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教学目标】 1.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2.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1.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有利于消除噪声的科技新产品、新材料;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具、学具】 课前搜集有关噪声危害与防治的相关资料,并关注生产、生活中噪声大量存在的事实与造成的危害。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讨论噪音的危害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声音,老师给大家录制了一些声音,同学们想听吗?请同学们仔细听,听完了告诉老师你的感受。 (播放乐音与噪音的音像资料,学生倾听) 师:你听了刚才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师:人们通常把那些好听的,使人心情舒畅的声音称为乐音;把那些难听的,令人烦躁的声音称为噪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噪声。噪声、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四大公害"之一的噪音的危害。 【设计思路:在课上创设情境,先让学生听声音,谈感受,使学生体验到乐音给人以美的享受,噪音对人造成危害。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既能倾听、赞赏、接纳、分享别人的想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