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262726

5.1轴对称现象(课件+说课稿)

日期:2024-05-05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10156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轴对称,现象,课件,课稿
    课件29张PPT。5. 1 轴 对 称 现 象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程序说课程序教学定位知识衔接教学定位教学定位教学定位教学定位教学定位教学定位 提升理性思维水平说课程序教 学 过 程建立概念的过程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建立概念建立 方法演绎 推理归纳抽象建立概念建立 方法演绎 推理归纳抽象建立概念建立方法实验操作,强化感性对比是与非,揭示概念本质属性建立概念归纳的思维方式数学抽象能力归纳抽象建立概念逻辑推理演绎思维演绎推理建立概念的过程建立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应用拓展 回顾反思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教 学 反 思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教 学 反 思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立足学生的一般发展,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 学 反 思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立足学生的一般发展,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 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 独立思考、如何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教 学 反 思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立足学生的一般发展,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 教 学 反 思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立足学生的一般发展,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 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合作、分享倾听、尊重、认同、沟通、欣赏教 学 反 思Thank You !多提宝贵意见!十分感谢!5.1轴 对 称 现 象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数学同行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轴对称现象》,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五章第一节。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道”是什么呢?每个人的答案都未必相同,在我看来就是能使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获得以后持续发展所具备的能力。这也是我设计本节课的立足点。 下面是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 在知识衔接上,“轴对称”的概念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对这个概念的教学定位是直观感受。七年级的学生在后续又学习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全等知识,在教材安排中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图形变换,所以既是前面全等知识的扩展,又为后面学习其他图形变化积累活动经验。 在思维水平上七年级的学生是以经验型为主的思维。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节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定位在借助实验操作,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跃进。以及提升应用中的理性思维。 基于这些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参考书 (1)经历观察、操作、交流、抽象、归纳等过程建立概念,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意义,能够识别这些图形并能指出它们的对称轴,从中感受轴对称的美。 (2)体会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下面是我的教学视频:略 本节课中,两个概念建立的方法是类似的,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是类比前一个 “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建立的。所以在这里我只重点阐述第一个概念的建立过程: 首先,通过欣赏、操作,积累、强化感性认知;然后,对比是与非,进行抽象归纳,发现本质属性,形成概念;最后,应用概念进行理性判断。 环节一、感知操作:欣赏回顾、剪一剪、折一折 先引导学生欣赏回顾,唤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回忆,再利用小学的知识基础,设计“活动串”引领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在实验操作中,学生反复经历“折叠、重合”,每一次操作,都是在感受概念的本质属性,都是在触摸数学概念的本质。反复是归纳的基础,从反复中,学生对实验对象的感性认识不断累积、强化。 环节二、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用归纳的方法建立两个概念 通过上一环节,找到了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