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263232

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3课《背影》公开课优秀教案

日期:2024-04-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1237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13课,背影
  • cover
背? 影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对比,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设情境,导新课。 展示浦口车站图片,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这是昔日中国第一站。民国烈士宋教仁在这里遇刺,孙中山灵柩在这里抵达,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发出渡江战役--历史的沧桑在这里上演。在这里还上演了一幕感动亿万读者的故事,这个故事,让多年后儿子泪如雨下;这个故事,让父爱重新焕发光彩;这个故事,让中国文学史上有了一个不朽的远去的背影--,这将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二、识作者,知背景。 1、作者资料。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荷塘月色》。21教育网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2、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 过渡:请你认真听读课文,并思考:(提示;注意字音,语速和停顿) 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文中背影出现了几次,它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发言:四次,思念中的背影;买橘时的背影;离别时的背影;记忆中的背影 教师总结:是啊,文章以背影为线索贯穿了一支爱之曲,情之歌。 四、赏背影?析语言 原文????????????????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 删改后的语段 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身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 (1)这些背影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里的背影并说说你的理由。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比较读,问:同样都是有动作描写,哪个片段更感人?哪些词语更感人?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师总结:作者从穿着、行动两方面对父亲的背影进行具体描写。写穿着,三个“布”照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也与父亲为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写行动,选用了“探”、“———、“缩”、“倾”等动词和“蹒跚”、“慢慢”、“努力”等形容词,抓住了父亲年事已高、行动诸多不便等特征,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集中反映了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3)而此时的我心情又是如何呢?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4)之前儿子对父爱的理解又是怎样的? 学生读句子,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先前是不理解,自以为是,不以为然,此时的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切地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以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前程和命运,真是百感交集。所以流泪了。21·cn·jy·com (5)带着感悟,全班配乐齐读课文。(朗读提示:语气低沉,语速舒缓) 五、读背影,效写法 小组合作,探讨本片段感人之处。 师归纳: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这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