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269506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民俗文化 第三单元《冥屋》课件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5次 大小:31274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二,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课件网) 《冥屋》 课文研讨 小时候家乡纸扎店老板糊“阴屋”,长大后大都市上海也在糊“阴屋”,作者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儿时东邻糊“阴屋”艺术的怀念,隐隐透露出对现代工业化生产取代手工业生产制度下的“艺术品”的不满。 同样是糊“阴屋”,但在制作的态度、风格、时间、规格、价格等方面却有天壤之别:儿时东邻纸扎店老板在糊“阴屋”时,态度潇洒,从容不迫,十分悠游。糊成的阴屋,不过三尺见方,两尺高,但“一切都很精致,很完备”,尤其是“厅里的字画,他都请教了镇上的画师和书家”。因此,做出来的阴屋,“实在算得一件‘艺术品’了”,而这个“艺术品”的价格只有一块几毛钱。 大都市上海的纸扎店糊“阴屋”,动员了大大小小十来个人,作战似的紧张了三个小时,在组织上、方法上都是地道的现代工业化。糊成的阴屋,“简直是上海式的三楼三底”,但只是机械地制作,全然没有了“艺术制作”的兴趣。而这些大规模的“阴屋”“船”“桥”“库”价值不菲,价值四百余元。 这种制作的不同,给作者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儿时东邻的艺术化的糊“阴屋”让人喜欢,而且是“常常喜欢看”;而后者虽然期待着并“用了和儿时同样的兴味看着”,可是,这样的“工程”,恐怕再也不愿意看第二次了吧。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时代的印痕也烙在这些封建的迷信的仪式上”这句话? 茅盾出生于1896年的浙江桐乡乌镇。这是一个颇有文化底蕴的小镇,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商品经济并不发达,这时的手工业还保持了较原始的状态,所以给人艺术的感觉。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现代工业已经比较发达了,这种变化也体现在了纸扎业上,工业化、机械化的操作取代了以前的精工细作,更加追求规模和效益,更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化。所以,作者说“时代的印痕也烙在这些封建的迷信的仪式上” 语言品味 为了突出大都市上海纸扎的现代工业化特色,作者在短短的篇幅里用了两个“精密”,四个“紧张”。“精密估计”写出了现代工业化作业的程式化,而“精密的分工”则说明了现代工业化作业的流水化;四个“紧张”形象地揭示了现代工业化作业忙碌、紧凑的特色,让人不禁想起了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的滑稽形象。“精密”“紧张”正是现代工业的特点,这种精密、紧张与儿时家乡的纸扎“艺术”的悠游从容形成了鲜明对比,套用作者的话,那就是“当真有天壤之差”。当然,现代工业化的纸扎也就失去了它“艺术”的美感。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使用的笔名。 茅盾的小说创作 一、《蚀》三部曲 “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1927年9月中旬到10月底创作,同时连载于《小说月报》第十八卷第9、10号。小说描写了静女士读书梦、爱情梦、革命梦、婚姻梦一再破灭的人生遭遇,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大革命风潮中的命运沉浮,揭示了特定时代里他们所普遍产生的心理特质———幻灭”。 1、《幻灭》 2、《动摇》 1927年11月初到12月初创作,1928年1月开 始连载于《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1至3号。 小说叙述了湖北某县在大革命中的复杂政 局,揭示了胡国光投机革命的丑恶面目,也揭 示了方罗兰左右摇摆的政治立场以及由此给革 命造成的损失。小说以小括大,成为隐喻大革 命由高潮到失败的政治寓言。 “这表明书中所写的人和事,正像日蚀月蚀一样,是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