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孟子》两章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苦难造就人才。21教育网 2.过程与方法 文章以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论点,然后分析文章的构思,最后再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课文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孟子主张的民本思想,从而加深个人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初步把握《孟子》散文的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比喻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否则做失去民心的事情,是注定要失败的。你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21cnjy.com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米粟(sù) 亲戚畔(pàn)之 域(yù)民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城:内城。[来源:Zxxk.Com]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2)通假字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3)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 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洁(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3.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对偶句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交流点拨】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交流点拨】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21·cn·jy·com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交流点拨】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5.孟子和《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