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歌 小纸船的梦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音乐课程标准》的“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为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鼓励音乐创造。在音响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感受歌曲三拍子的特点及音乐要素,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他们走进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21*cnjy*com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先让学生从发声训练进入到二声部的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来源:21cnj*y.co*m】 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感受、体验,并提倡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本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形成新知识的建构。如先让学生通过发声训练利用船起航的声音和流水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二声部的主题旋律。通过分声部演唱来表现歌曲的情绪,并且指导学生进行视谱、演唱来表现音乐,学会歌曲。 2、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要以人文本,强调对学生心理品质和人格的教育。本设计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让学生亲手折着载满理想的小纸船来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愿望与兴趣。在愉悦的音乐活动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出处:21教育名师】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儿童抒情歌曲。它以优美委婉的旋律和质朴坦诚的语言,展示了一颗纯真的童心,寄寓了孩子美好的憧憬。歌曲分为主歌与副歌,这两个部分在音乐上都有共同的特点:旋律线条在乐句之中和乐句之间不断有规律地上下流动,有如波浪的缓缓起伏。这一贯穿全曲的进行方式与3∕4拍相结合,使人感觉到小纸船随波飘荡的韵律。主歌部分有四个乐句,各为4小节构成一个方整的乐段。第一乐句旋律先作上行,后作下行,第二乐句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只是在旋律上提高了音区。第三乐句句首和第一乐句相同。后半乐句在节奏上加密,增强了动感。第四乐句出现了分裂的节奏“xx xo ox”,打破了前面三个乐句的平稳节奏,流露出殷切期待的心情。21cnjy.com 歌曲的副歌为二声部合唱。因歌词的需要,旋律句幅扩大为8小节。高声部的旋律取材于前乐段的第二乐句,音区的提高和八度大跳进行,使得感情变得比较激动。结束句的两声区从高音区作平行三度下行。和声上因用了变化音而形成了大、小三度的色彩变化,使音乐显得柔和、朦胧,歌声载着孩子的梦想,飘向远方,飞向未来。【版权所有:21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处于初级的小学学习音乐阶段,他们在学习中,除了具体形象思维外,随着年龄地增长,还伴随着抽象逻辑思维和一些简单的理性思考;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育资源优势,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实践,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发展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通过本课歌曲的学习,学生得到审美的体验与情感的升华。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小纸船的梦》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二声部合唱曲。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让学生模仿船起航的声音和流水的声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二声部旋律并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发声练习,然后通过聆听歌曲的音响,让学生边听边思考相应的问题,从多角度对歌曲进行欣赏,提高学生的感受与鉴赏能力;在学唱歌曲时利用听唱、模仿、分声部演唱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演唱歌曲;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唱好歌曲,我让学生亲手折了载满理想的小纸船,让学生边演唱歌曲边荡纸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演唱中感受、理解、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情感,并能够有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