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340380

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 第一单元1 邓稼先 课件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5340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编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第一,单元
  • cover
课件37张PPT。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39年10月, 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 1945年造出了三颗。 其他国家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如下: 苏———1949年8月29日; 英国———1952年10月3日; 法国———1960年 2月13日; 印度———1974年5月18日。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中国人就是从 这一天开始 拥有了自己 “铁的脊梁骨”, 挺直了腰板。 邓稼先杨振宁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原籍安徽。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芝加哥大学博士,历任芝加哥大学等校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与李政道一起于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邓稼先(1924—1986),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和邓稼先在芝加哥大学写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一般有两类:记述自己的生平、记述他人的生平。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懈怠( ) 癌症( ) 开拓( ) 孕育( ) 选聘( ) 无垠( ) 兽铤( ) 日曛( ) 妇孺皆知( ) 鲜为人知( ) 马革裹尸( ) 彷徨( )1、给加线字注音:xièáituòyùnpìnyíntǐngxūnrúxiǎnguǒpáng huáng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2.文中的小标题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提示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引言,概述百年屈辱历史,引出杰出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总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第三部分:突出表现邓稼先忠厚朴实的人 品风貌。 第四部分:说明邓稼先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第五部分:具体表现邓稼先默默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总评邓稼先,总结全文。文中各个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1.提示内容 2.将文章自然地划分为六个部分,有划分结构的作用。 3.新颖、醒目。 这是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几幅照片,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探究 第一部分 探究 第一部分 探究 第一部分 写邓稼先,却为何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两弹”元勋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就是“‘两弹’元勋”。1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探究 第二部分 奥本海默  探究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1、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比较:奉献精神 探究 第三部分2、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对比着写,更加鲜明地突出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气质和风度,突出了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