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347456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件2

日期:2025-10-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66524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请回答: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 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于原料缺乏,铁路运输瘫痪,40%的工厂停工。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领到一块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物也得不到。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后来,列宁在回顾和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曾多次承认一度有过“直接过渡”的思想。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 苏俄政府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国内:国内武装叛乱,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①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2、目的: ①直接目的:“一切为了前线”(军事) 1、背景: 背景 ⑴农业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缴售国家; ⑵工业政策: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⑶贸易政策: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有国家集中分配; ⑷分配制度: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920年5月15日,列宁向开赴前线反击波兰武装干涉者得红军发表演讲 “不劳动者不得食”! (1)积极:该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2)消极:第一,超出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引发农民暴动和阶级矛盾尖锐,苏维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第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探索是失败的。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与行政命令的办法发展经济。 5、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1、背景: 农民认为:“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口号。一个红军士兵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叛乱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是苏维埃政权的形势仍然十分危急。 阅读下列材料,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是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全部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口粮。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纸币不过是“彩色纸片”。内战基本结束时,苏维埃政府把国有化扩大到小企业。 读读想想 阅读下列表格,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余粮收集制。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 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 卢布 黑市价格 200 卢布 保证军粮供应,但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读读想想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 1921年2月爆发的喀琅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