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347510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件2

日期:2025-10-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34200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课,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前的深圳 对外开放后的深圳 问题探究1: 深圳为什么能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的方针 2、深圳自身地理位置的优越 问题探究2: 结合国际国内形式,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问题探究3:除深圳外我国还有哪些经济特区?为什么要在这些地区建立特区?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1)地理位置优势: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海运港口。 2)区位优势:是著名的侨乡,离香港、澳门、台湾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经济特区“特” 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在这些地区建立特区原因: 一、经济特区与经济开发区 1、经济特区(5个) 1)时间: 2)含义 3)数量 4)目的 5)“特”? 看教材归纳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怎样的特点? (一)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的方针 (二)过程 1980年后 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5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 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闽南三角区 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环渤海地区 1984年,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勃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区。 1988年海南省成为经济特区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浦东 一、经济特区与经济开发区 1、经济特区(5个) 80年 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4个) 84年 (一)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的方针 (二)过程 3、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 85年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 4、开放、开发浦东 90年 5、开放沿江、沿边、省会城市 (三)意义 对内 对外 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适应科技和经济技术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特区 沿海港口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浦东为龙头的沿江开放城市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特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形式灵活多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知识延伸: 全方位是指: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不仅经济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不同制度、开放程度、领域) 多层次是指: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归纳对比 加深理解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旧中国 现在 背景 内容 影响 性质 列强入侵 被迫开放 独立自主 主动开放 不平等 平等互利 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综合国力 显著提高 被侵略的产物 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 世界贸易组织日内瓦总部 WTO部长级会议通过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决定(会议主席击槌通过中国入世) 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代表中国政府在入世协议上签字 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