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350348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案

日期:2024-06-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1452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案
  • cover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恐龙及恐龙灭绝的一些图片。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但这种生物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 (学生交流,激起情趣) 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看看能否让人信服。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 【精品课件】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参考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局部探究 (一)播放【音频课文】,认真聆听,然后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思考,交流。 参考 1.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2)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3)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4)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3)(4)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5)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6)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行文思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而前篇短文由一个问题提出另一个问题。 3.作者在说明事理的过程中,其科学精神体现在哪里? 参考:作者始终以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进行科学的推理,层次清楚地说明,充分体现了其以事实为依据,尊重科学的精神。 (二)《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比较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可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进行比较) 思考,交流。 参考 1.说明内容:《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是因为地球受到撞击。 2.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