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353814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心脏和血管 2

日期:2024-06-2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771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青岛,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心脏
  • cover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人体内部的秘密 3.心脏和血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提出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的资料。 2.指导学生通过测量心跳和脉搏,认识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珍爱生命;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质量。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2.使学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懂得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血液循环的功能。 教学准备: 1.心脏模型图、长胶管、钟表、漏斗等。 2.多媒体血液循环器官课件或挂图、投影片。(有条件的学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当我们在运动场上奔跑、做剧烈运动时,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感到心跳明显加快。)(板书:心脏和血管)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测一测我们的脉搏(或心跳次数) (1)测量静坐时,自己每分脉搏的次数。 ①学生测量。(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 ②学生汇报结果:每分大约65次、70次、75次…… ③小结:脉搏的次数和心跳的次数是一样的,每分心跳60~100次,都属正常的。 (2)测量一般性运动及剧烈运动后,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谈话:当我们做一般性运动和做剧烈运动后,每分心跳的次数是不是和刚才测得一样呢? ②学生活动: 学生运动。(学生蹦跳半分、1分,由教师统一计时)测量心跳次数。(学生随即测量每分心跳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 汇报测量结果。 ③小结:剧烈运动后,测得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每分心跳的次数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比较3次心跳数。(可将三次结果填入第八页表)(阅读资料卡) 活动二、找一找我们的心脏和血管 (1)认识心脏。 ①谈话:为了使同学们对心脏有个清楚的了解,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心脏的模型。 ②分组观察心脏模型。(提出观察要求:i)外形像什么?ii)有多大?iii)分为几个腔?) ③师生小结:心脏外形像桃子,有自己的拳头大小,心脏具有强有力的肌肉。有四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了解心脏跳动的原因。 ①谈话:下面看心脏跳动的多媒体课件,看看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与心跳有什么关系。(没有课件的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课本第九页的资料卡再师生总结) ②学生仔细观察。 ③师生小结:心脏总是在有规律地收缩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入动脉血管,舒张时血液从静脉血管流回心脏。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就是我们感到的心跳一次。 (3)认识血管。 ①谈话:刚才我们说有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那么血管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血管。人的血液是通过血管在体内循环流动的。我们手臂上的一根根“青筋”就是血管。人的全身布满了血管。你能找到自己身上的血管吗? ②学生活动:在自己身上寻找血管。 ③观察人体血管多媒体课件。(借助形象的描述,使学生对人体血管有初步了解,同时渗透血液循环的知识) ④提问:人的血管有几种呢? ⑤师生小结:人的血管有三种。从心脏通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叫动脉血管。动脉血管逐渐分支,越分越细,细到肉眼看不见的叫毛细血管。从全身各处通到心脏的血管叫静脉血管。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3.指导学生认识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的意义。(可参考右图) ①阅读课本第九页第三段。 ②师生小结: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经过小肠时携带上养料,经过肺时携带上氧气,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处去,又把全身各处收集的二氧化碳和各种废物运送到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如果血液循环停止了,人体各器官就得不到氧气和养料,它们产生的废物也就不会被运走,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三)自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