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356858

故都的秋——课件(27张)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6次 大小:22205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故都,课件,27张
  • cover
课件27张PPT。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叶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风里,马致远读到的是凄苦。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秋光中,王实甫读到的是凄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秋意中,毛泽东读到的是意气风发。故都的秋郁达夫 故都———北平 指明描写地点,含有眷念之意,暗含文化底蕴;明确而又深沉。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秋晨静观(3)秋槐落蕊(4)秋蝉残鸣 (5) 秋雨凉意(7———10) 秋果奇景(11) “清” “静” “悲凉” 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概括作者在文中描写的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哪些感官来写秋的? 视觉、听觉有哪些?秋色:碧空 蓝朵 青天 灰沉沉 青布 淡绿微黄 秋声:驯鸽的飞声 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悠闲的人声 这样的秋色秋声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秋晨静观秋槐落蕊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留人醉,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绡香断有谁怜? 落花飞絮茫茫, 古来多少愁人意? 风雨楼中,凭栏看落花, 乱花飞渡残秋,一盏清茗听风雨 销魂梦里,对月频把酒, 百盏怎解千愁,倾情一笑最销魂秋蝉嘶鸣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闲话秋凉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秋果异景这些景物描写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有哪些?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以声衬静 色彩描写多种感官 寓情于景 “若非平日的观察体会深深印在脑际,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看似信手拈来的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来的。”从全文看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颂秋:向往眷念,一曲悲凉的颂歌。清、静、悲凉 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 、静与悲凉”? 作者将爱国、爱民与“落寞”“衰弱”的真实感情,融进了故都的秋中。  郁达夫原名郁文。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青年时代,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 在文学上,他提倡“静的文学”,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沉沦》:“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想饱尝故 都的秋味 对比 突出北国更有 秋味秋色秋意行文思路 故都的秋我愿用生命 留住北国的秋江南的秋对比 突出北国 秋色更浓 秋味隽永 形散神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