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358430

高三语文《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247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三,语文,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 cover
高三语文《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学目标】 1、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和文言句式等知识。 2、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及本文生动个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就”“卒”“然”“之”等词语及句式。2、理解孟子用设喻阐述“仁政”思想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比喻说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1、朗读体味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角色语气神情,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及思想内容。2、自学、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语: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道德以梁谒见梁惠王,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人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2、整体初读:正音、齐读、梳理词语。 明确:a、卒然(cu) 恶定(wu)? 嗜人(shi)? 枯槁(gao) b、通假字:卒-猝??? 由-犹????? -勃??????????? c、词语:教师解答。 3、分析讨论: 孟子向梁襄王阐述了什么道理?这个道理能达到怎样的效果? ———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民引领望之” 孟子是如何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的?反映了孟子怎样的思想? ———运用比喻。“禾苗雨露”、“水之就下”两个比喻。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通俗而生动。 4、再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的生动性。 5、拓展延伸 解释下列词语: 出,语人曰 语:告诉 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6、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7、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