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360366

2018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走向国际舞台》PPT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4-06-1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71843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2018,走向国际舞台,24张,课件,北师大
  • cover
课件24张PPT。第4课 走向国际舞台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第一天,毛泽东就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毛泽东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形象地比喻为“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时期建立的一切 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 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 清除干净,不给它们留下活动余地,然后再考虑建交问题。“一边倒”:外交上明确宣布将联合苏联,站在国际和平 民主阵营一边。为什么新中国成立时在外交上要“一边倒? 1、新中国选择了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2、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新中国走向国际社会问题。 4、经济因素。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49年12月,毛泽东率代表团乘专列前往莫斯科。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在克里姆林宫隆重举行。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提出: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4、主要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打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1、背景:3、首倡国:1954年6月,中国、印度和缅甸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关系? 核心和基础 保证 目标我国处理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5、意义:对中国:标志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对世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有利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想一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首先是针对哪种类型的国家提出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型民族独立国家。你知道这是什么历史事件吗?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中国代表: 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 参与国: 亚洲和非洲国家1、会议召开(时间、地点、参与国、中国代表)时间: 1955年 地点: 印度尼西亚 万隆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亚非会议)4、矛盾出现原因3、会议的主要议题2、会议性质保卫世界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帝国主义的破坏以及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6、会议影响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交了很多的朋友,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2)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对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果(意义):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同: (1)共同的遭遇,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2)共同的任务和要求,都面临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异:(1)社会制度不同。(2)意识形态不同。深入探究求同存异的“同”和“异”指的是什么? 结合课本24页的材料阅读回答问题 (3)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为什么周恩来的发言体现“民主精神”? 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观点,一方面肯定了各国的处境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呼吁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万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