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383616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教案

日期:2024-05-0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7388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隋朝,统一,灭亡,教学设计,教案
  • cover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襄阳市第27中学 王素娟 一、学科知识综述 本课涉及的历史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二是对隋炀帝功过的评价。在学术界许多史学家对于隋唐大运河的历史功效都有一致性的认识,以陈仲安(历史学家,著名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家)为首的研究隋唐史的历史学家认为开凿大运河是隋朝交通发展的需要,“古代交通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强,河运虽然在速度上不及骡马,但在运量和运价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隋统一以后,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用人工开凿南北走向的运河以开通南北水道交通,已经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陈仲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岑仲勉先生在他的《隋唐史》中也明确说明“只有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开辟一条新的运输水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两都的粮食与其他物资的供应问题,并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打开中原通向江南的水上航道成为隋王朝的当务之急……”诚然,还有很多隋唐史专家对大运河在隋经济和军事上的作用都抱以肯定态度,在此,不一一列举。 关于对隋炀帝的评价,学术界对此不一而足,而且在不同时期,对隋炀帝的研究也各有不同,在50至70年代,大部分人都延续历代对隋炀帝的恶评,但是万绳楠却有不同见解,在《论隋炀帝》中,却对隋炀帝大加赞赏,认为他为祖国统一与巩固作出贡献,是一个很有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功大于过。但是他的观点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到了70年代至90年代初,海内外对隋炀帝的研究有了新动态,美国芮沃寿、杜希德,日本学者布目潮沨、台湾学者黄仁宇、香港学者杨永泉等都认为不能以“末代昏君”论定隋炀帝,要客观公正论功过。90年代至今,越老越多的学者疾呼大家从客观角度去评价和来看待隋炀帝,回归学术本义,随着对历史人物认识的深化,以及对隋朝历史的深入探讨,学术界对隋炀帝的评价更加理性更加客观和科学,脱离了功过分成,暴君明君之争的的固定模式。总之,论从史出,依据客观史实公平公正评判隋炀帝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 二、《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内容: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隋朝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灭亡的基本事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隋朝运河的示意图》和相关历史材料,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者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四、教材分析 本课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一课。本课介绍了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达300多年政权分立的局面,开通大运河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自学能力不强,针对这些特点,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 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七、教学方法 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概括法、分组探究法等 八、教学手段 幻灯片与板书相结合 九、教学过程 【以诗导入】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尽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这是唐朝诗人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