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394476

10.螳螂捕蝉 教案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1241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螳螂捕蝉,教案
  • cover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并且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故事中的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文章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采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螳螂捕蝉”等词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杀”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文本,按照故事六大要素概括提炼课文主要内容,能对文中两个人物形象作出自己的点评,练习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真切感受少年的思考周密与出众智慧。引入文言版,文白对读,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原初样式。 【教学重点】 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预习单、课件、查找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历史背景 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距今天很久远,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常常接触到表现战国时期内容的故事或成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请学生交流自己自己搜集的战国时期故事、名人、成语。 2.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部分成语。 秦晋之好,围魏救赵,窃符救赵,纸上谈兵,退避三舍,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卧薪尝胆,三令五申……21教育网 3.从这些成语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战国时期有什么特点?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把能通过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作为一生的目标。 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过渡:吴王就是其中一位,这次吴王决定(出示文中句子,教师引读)出兵攻打楚国,可吴国大臣却纷纷表示反对。2·1·c·n·j·y 1.学生说说大臣们反对的理由。 2.教师补充材料: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上百个。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一心想着发动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又相互拉拢,结交盟友,组成盟国。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小诸侯国都不敢轻启动战端。一旦有国家挑起战端,打破平衡,往往也不得不面对周围其他诸侯国的攻击。21·世纪*教育网 过渡: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为了拯救千万吴国百姓,作为正直的大臣就该劝说吴王打消念头。 3.师生活动(大臣劝阻吴王) 一劝:学生劝说,教师对学生的劝说理由进行评价。 二劝:教师引导分析吴王性格特点,体会吴王的固执。 (诸位大臣的劝说有礼有节,语重心长,但我是吴王,我是一国之君,我一言九鼎,就是错了也要错到底,谁再劝就把他拉出去砍了。) 师:现在还有想劝我(吴王)的吗?(学生举手) 师:他还想劝?什么都不用说了,来人把他先拉出去砍了。(进一步感受吴王的固执) 三劝吴王: 师:现在还有谁敢劝的吗? 师:你明知会死,为什么还要来劝?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鼓励学生坚持真理,坚持正义) 师:你很勇敢,也极具正义感,但是我是吴王,我的决定绝不更改。 小结:想着天下大势,听着吴王固执的言语,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此刻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周围诸侯国乘虚而入,吴国兵败的场景)21·cn·jy·com 三、了解故事内容,复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