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4223

26课《醉翁亭记》导学练测资料包八年级语文上册鄂教版

日期:2024-06-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2039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6课,醉翁亭记,导学,练测,资料,包八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6课《醉翁亭记》导学练测资料包八年级语文上册鄂教版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环滁ch’:环绕着滁州城。环,环绕,围绕。 林壑h :树林和山谷。 潺ch n潺:象声词,水声。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翼y 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 辄zh :就。 云归而岩穴暝m ng: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晦hu 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气高爽。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伛y“偻l—提携xi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人们。 酒洌li :酒味清醇。洌,水清。 山肴y o野蔌s”:野味野菜。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2、相关知识: ⑴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记的就是此亭。 宋仁守庆历年间,朝政腐败,权贵当道。原在朝迁中做官的欧阳修主张革新时政,且不避谤,敢于揭露官吏阴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诬告他。会守听信馋言,将欧阳修贬谪滁州。 庆历一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 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 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帮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⑵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作者从大处落笔,由远而近,层层进逼,为全文张本。 第二段,写朝暮四时之景,即景生情,“山水之乐”体现得更加具体细腻。用分述总收之法,条理极其清晰。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第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住叙事,忽然又从禽鸟之乐翻出两个“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结尾才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三、写作方法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