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4579

母亲的河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127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母亲,教案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母亲的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母亲勤劳坚忍、慈爱善良、乐于助人、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难点:理解文章开头结尾的抒情和议论句子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1课时 一、导入新课:以情感导入 二、介绍作者:河北人,著名作家,著有散文集《母亲的河》等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一人嗷嗷待哺的婴儿失去了阳光恩泽。 嗷嗷待哺: ⑵曾经是芳草如茵的心田与河床一起变成了沙漠。 芳草如茵: ⑶母亲的义务诊所还是门庭若市,顾不上跟我说话。 门庭若市: 四、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到了泥洋河的几次变化 作者为什么称它为“母亲的河” 设题意图:泥洋河是文章的线索,它的变化与文章所写的事和人都有密切的关系,找准几次变化也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弄明白作者为什么称泥洋河为母亲河,则是理解文章的钥匙。 参考答案:两次。一次是在“父亲”牺牲后,它先是“发了特大的洪水”,然后又“奇迹般的水断了”;再一次是在“我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时,河道生长起了一片白杨树。 因为泥洋河养育了一方百姓,而且和“我”家、“我”有密切联系,因此作者称它为母亲河。 2、课文记叙了几十年间发生的一些事,但是不显凌乱,原因是什么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构思技巧和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参考答案:作者以时间为序,以泥洋河为线索,以歌颂母亲的伟大人格、赞美故乡乡情为核心,紧凑、不凌乱。 3、下面两段文字是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1).无论走到哪里,我身后总跟着一条河,它像一条带子结结实实系在游子身上。 (2).几天后,我走了,带走了一条河,一条绿色的河,一条母亲的河。它的波涛时时注入我的体内,冲动心的轮机,我的眼睛比过去亮了。 设题意图:文章开头段和结尾段的这两段文字,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丰厚的思想情感;同时对文章的结构也起到了很好的呼应作用。让学生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就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这些。 参考答案:联系:都写了泥洋河与“我”的密切联系,抒发了“我”对泥洋河的深切感情。区别:首段侧重写泥洋河与“我”的密切联系;尾段侧重写泥洋河的变化,以及这种由母亲带来的变化对“我”的激励。 4、本文构思上采用了时间顺序,请把文章表示时间性的词语找出来。 五、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抗日战争开始,父亲在上游打仗,常常顺水漂来一些酸枣叶子、柿树叶子。细心的母亲在河边看到了,就猜出是他鞋脚破了,烟叶断了,打点停当,托交通员拐弯抹角送去。父亲在下游打仗,偶尔在河边看到顺水漂来的麻秸杆儿、蔓菁缨儿,就理解奶奶结实,孩子平安,从而放心地去参加战斗。 这段描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你怎样看 2.那一年,泥洋河发了特大洪水,大水涌进村子,涌进院落,涌上乡亲们的心头。天连阴不睛,雨绵绵不停,乡亲们说那是母亲的泪水,悲恸的思潮。说也奇怪,第二年泥洋河奇迹般地水断了,河干了,河床露出冷漠的白沙。实际上是自然气候变化。冀南三年无雨,赤地千里。可乡亲们都说,那是母亲泪水流尽了。一个正值芳龄的妻子失去了雨露滋润,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失去了阳光恩泽,母亲心灰意冷了,曾经是芳草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