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477440

语文八年级下(2016部编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8张PPT)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540933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语文,八年级,2016部,编版,14课,应有
  • cover
课件38张PPT。 中西教育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中西方教育碰撞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中国学生专业突出却无法表达自己,能掌握知识却无法独立思考,能考高分却生活无法自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逻辑思维、动手和实践等一系列能力因为考试不考而被束之高阁。然而,这些能力却是学习、生活甚至就业中必不可少的。 精彩开篇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美籍华裔)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①了解《四书》《五经》。 ②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 能力目标 ①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②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③批判质疑,培养学生思辩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 难点: 理解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 导入新课先说一个盲人摸龠[yuè]的故事。一个生来眼瞎的人请人描述太阳。有人告诉他:“太阳长的圆圆的,就好像铜盘一样。”这个人还敲了敲铜盘让盲人听。一天传来钟声,盲人就以为是太阳出来了。于是又有人告诉他:“太阳是会发光的,比烛光还要亮很多.”说着便把蜡烛拿出来让他摸。盲人摸到了龠(龠是古代乐器的一种,模样与笛子相似。)他发现这个与之前摸过的蜡烛一样,又以为是找到了太阳。他终究也没能了解太阳到底是什么样子。详细阅读课文,看看应该怎样解决盲人摸龠的问题。作者介绍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正音正字肇(zhào)事 探索(suǒ) 彷徨(páng huáng) 儒(rú)家 论(lún)语 测量(liáng) 中庸(yōng) 词语释义【正心】使心地端正。儒家提出的一种修养方法。 【治国】使社会秩序安定。治,社会秩序安定。 【平天下】使天下太平安定。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它包括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 【人文科学】即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文艺学等。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诚意】使心地诚恳。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成语积累1.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2.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3.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措:安置,处理。 4.格物致知: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推究;致:求得。 5.修身齐家:指加强自身的修养,治理好家政。 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4、理清课文结构?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格物致知 从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出处《大学》里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就是推究,“格物”顾名思义,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致”,求得。“致知”,求得知识。“致知在格物”,就是知识的求得在于对事物的推究,那么反之,通过对事物的推究才能求得知识。如果说“致知”是一个目标,那么“格物”就成了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个过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