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4788

第26课《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语文版九年级上)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128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6课,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文版,九年级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一、基础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 不屑( ) 苟得( ) 妻妾( ) 蹴尔( ) 一豆羹( ) 2.本文选自 ,文中体现了作者 的观点。 3.解释下列词语: ⑴二者不可得兼(兼: ) ⑵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 ) ⑶所欲有甚于生者(甚: ) ⑷一箪食,一豆羹(豆: ) ⑸死亦我所恶(恶: ) ⑹故患有所不辞也(患: ) ⑺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由是: 是: ) ⑻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 ⑼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 ) ⑽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 ) 4.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5.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⑵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种于我何加焉( ) ⑶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⑷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7.用原文回答: ⑴孟子是怎样用口腹之欲来类比舍生取义的? ⑵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舍生取义? ⑶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舍义取生? ⑷孟子认为什么叫丧失本心? 8.翻译下列句子: 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⑶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⑷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⑸万种于我何加焉? 二、同步解读 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熊掌也。⑵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⑶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⑷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⑹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⑺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⑻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⑼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下列句子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10.这一段共九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11.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B、举例论证 分析论证 层进论证 C、设喻论证 分析论证 引用论证 D、设喻论证 分析论证 层进论证 12.选段中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13.文中“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使“本心”“勿丧耳”的,请写出来: 14.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三、美文赏读 师旷论好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恐已暮矣( ) ②何不秉烛乎( ) ③盲臣安敢戏君乎( ) ④安的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16.下列句中,哪些是反问句?把它们选出来( ) A、何不秉烛乎?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C、盲臣安敢戏君乎? D、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7.师旷是怎样论好学的?这番言论巧妙在何处? 18.翻译下列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③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