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492400

语文版 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课件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10774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文版,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一单元 · 第三课 废墟的召唤 万园之园 导入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成了断壁残垣。 大水法和远羸观残迹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 中“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语言。 2.通过了解历史,研读重点句段领悟文章的主旨;通过品读,体味课文 含蓄隽永、贴切生动的语言。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增 强作为新时期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增强爱国意识,关心国家大事。 1、识记下列生字词: 远瀛(yíng)观 甲胄(zhòu) 充塞(sè) 碣(jié)石 嗫(niè)嚅(rú) 迤逦(yǐ lǐ)窸窣(xī sū) 2、解释下列词语: 莽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字词积累 2、解释下列词语: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许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字词积累 宗璞,现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丁香结》。其中《三生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宗璞出身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 走近作者 本文写于1979年12月,当时,党的改革开放的口号如春雷般响彻神州大地。作者借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意在向全社会发出号召,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身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 课文背景 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还是有什么目的? 题目是“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整体感知 2.作者渲染这一派荒芜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 1.作品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枯荷衰草。 整体感知 3.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1—3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即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向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1.作者是在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1)“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