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513696

福建省厦门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6次 大小:2141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福建省,厦门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
  • cover
准考证号: 姓名: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厦门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 语 文 试 题   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1·世纪*教育网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认为社交网络的实时性加速了谣言的传播,这似乎是有道理的,但先于社交网络存在的BBS、“论坛”和“社区”等交流平台也有实时性;很多研究复杂网络的分析则认为,社交网络的复杂结构更易于传播谣言,复杂网络的结构特性确实会加速谣言的传播,但事实上社交网络的复杂结构特性在人际社会中同样具备,因此这不能解释两者的区别。实时性所带来的信息成本降低因素不是决定性的,网络结构因素又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真正造成社交网络谣言传播加剧的根源是信息反馈机制的失效。【来源:21cnj*y.co*m】 在传统的人际社会中,谣言传播是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人际圈子中,首先由“谣言感染者”发起谣言,接着倾听者们会逐一表示自己的态度:认同、反对或沉默。“认同”会增加圈子中的个体进一步将谣言带入另一个交际圈的兴趣;相反,“反对”会减弱圈子里的个体对于谣言的兴趣。如果反对者的态度足够强烈且理由充分,圈子中的其他人也会成为“谣言免疫者”甚至“谣言粉碎者”———当其在别的圈子中再次听到该谣言时,也会加以反对。 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由于信息发布的单向性和局域广播性,谣言的传播机制通常是:谣言发布———推送给交际圈中的每一个个体———个体转发———再次推送给新的圈子,而反馈并不在再次推送的内容中。在整个传播机制中,一方面,个体对谣言的反馈无法与谣言的传播同步,谣言的单向发布使得信息并不需要获得反馈就可以传播,这样导致反馈远远滞后;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的反馈只针对谣言发起者,并不具有等同的局域广播性,这使得反馈变得异常微弱。严重滞后和微弱到不起眼的音量,使得人际社会的反馈机制在社交网络中根本无法发挥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社交网络中“智者”的声音会为谣言所淹没。 把准社交网络上谣言传播加剧的根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少谣言传播几率、降低谣言传播危害的策略。我们认为,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谣言传播的自动辨识,实行风险标注,提醒用户;加强对谣言传播路径的监控,及时发现高风险的谣言传播;强化对谣言传播“易感人群”的教育保护,提高他们的谣言辩识、防范能力。【版权所有:21教育】 (摘编自喻国明《双因机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谣言生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交网络与人际社会的结构特性相似,其复杂性并不是加速谣言传播的原因。 B.在传统的人际社会中,可能影响倾听者对谣言做出判断的主要是谣言感染者。 C.在社交网络中,反馈异常微弱,是因为反馈不具有与谣言传播等同的单向性。 D.对有高谣言风险的信息实行风险标注,作用类似于人际社会中反对者的发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传播机制人手,比较了人际社会和社交网络中反馈机制对谣言抑制效果的差异。 B.文章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