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520920

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50108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最新版,七下,24课,河中石兽,课件,教案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研究、探求 B.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C.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D.湮于沙上 湮:消失 2、下面句子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亦颠乎 B.曳铁钯 C.尔辈不能究物理 D.卿今当涂掌事。 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例句:闻之笑曰 A.一老河兵闻之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其反激之力 D.无丝竹之乱耳。 4、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果/得于/数里外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调查,“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原因是瑞海公司违规经营、违规储存危险货物以及安全管理极其混乱造成的。 B.面对叙利亚小难民艾兰伏尸海滩的照片,使欧洲一些国家终于松口,允许更多难民入境。 C.磁州瓷器工艺精湛,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 D.屠呦呦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6、下列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 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 , , 。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①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 ②小小的对联融合了大文化 ③据历史记载,英国女王送了光绪皇帝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21·世纪*教育网 ④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 A ①③④②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10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21教育网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 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1*cnjy*com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出门圮于河( ) (2)求二石兽于水中( ) (3)尔辈不能究其物理( ) (4)可据理臆断欤(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第1题1分,第2题2分) (1)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 。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 。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3分) 答: 。 4.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作出推断,结果是错误的。 B.“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课外阅读(2017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