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527866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 课件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101168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编版,八年级,下册,课件
  • cover
课件38张PPT。导入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吗?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耳东风 马首是瞻、 马放南山 马前泼水 、 马瘦毛长、 一马平川 驷马难追、 走马观花、 快马加鞭、 马革裹尸 龙马精神、 指鹿为马 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 老马识途、 天马行空……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俗语谚语 春风得意马蹄急 踏花归来马蹄香 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导入: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马说唐.韩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中,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一、作者*唐宋八大家: “三苏”:苏洵、苏辙、苏轼 “韩柳”:韩愈、柳宗元 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说”是我国古代托物寓意的一种议论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文体三、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重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五、听朗读正音并初步划分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自读课文 熟悉文本六、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世上有了伯乐,这样后才有千里马。 然:这样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知识点:而———表转折,但是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屈辱)辱没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知识点:故———因此,所以 虽———即使 祗———只,仅 辱———辱没 于———在 以———用 称 ———著称 骈———两马并驾 ,引申为并列。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知识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