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554218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案

日期:2024-05-0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1288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6课,动荡,春秋,时期,教案
  • cover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斗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分封制)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重点难点突破】 重点突破:通过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相关材料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伴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春秋时期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个诸侯国由于地理位置、先天优势、统治者的政策等因素,出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吴越等国利用优势相继争霸。通过周王室建立初期和东周建立时实力的对比和对王室衰微表现的分析突破王室衰微的重点。 难点突破:通过对比铁器和石器、青铜器的优劣,让学生认识到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了解齐、晋、楚、秦等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史料,认识到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突破春秋时期经济发展带来社会政治变动的难点。 【教法指导】 讲述法、问题启示法、图片展示法、文本分析法、视频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指导】 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分组讨论、观看视频、材料分析。 【导入】 老师很喜欢读著名日籍华裔作家陈舜臣的书,他会把一些历史故事讲述得生动有趣、逻辑清晰而且具有学术想象力,启发人们探究历史未解之谜。他的著作《春秋战国》取了一个副标题———《戈马钟鼓杀与盟》。在考古发掘中,春秋中后期出现了铁甲和金属盔甲,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金属盔甲,这是春秋护头铜胄的图片;还有山东临淄的春秋殉马坑,出土殉马334匹,实际上全部殉马有600多匹,以及一部分古战车。从陈舜臣的书名、春秋护头铜胄、齐国的殉马和战车,同学们可以推断出春秋战国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战争频仍、动荡不安的时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过程设计】 解释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春秋”取名于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书《春秋》,战国取名于当时各国争战不休。我们常常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所以我们也把春秋时期称为“称霸”的时期,战国时期称为“称雄”的时期。为什么分成这两个部分呢?就好比一场足球赛的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比优势,下半场比输赢。那么,为什么把公元前476年当做春秋的结束,公元前475年做为战国的开始呢?———当担霸主时间最长久的晋国被它的卿大夫分裂为韩、赵、魏三国,标志着战国的开始。随后齐国的国君也被它的卿大夫田氏取代了。所以战国又是“篡夺”的时代。从此七国之间进行了200多年的兼并战争,最后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 分析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想了解春秋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