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557708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1911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作者作品 一、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的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至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二、写作背景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本书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1936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阅读导航 一、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探究《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深入分析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客观的评价。 二、感知作品中采访的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 《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作者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了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 三、体悟纪实作品的创作特色。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提纲挈领 把握纲领 一、红军长征的介绍。 二、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三、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 四、红军的军事策略。 五、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作品主题 作者书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光辉历程,表现了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英雄壮举,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名著缩放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之———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本文中单单斯诺列出的疑问就有几千字之多。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是社会先知,还 是只不过为了活命而盲目战斗的无知农民?毛泽东真的已经死了吗?朱德,称作红军总司令的这个人的生命在南京看来具有同样的价值,他又是怎样的人呢?红军抗击极大优势的军事联合力量达九年之久,这个非凡的记录应该拿什么来解释呢?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有南京在同他们作战时能利用的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