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5691

第20课《读联之悟》精题精练(鄂教版八年级下)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2次 大小:1434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课,读联之悟,精题,精练,教版,八年级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读联之悟 一、基础知识 1.将下面的句子抄写下来,要做到准确、规范、端正、整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⑴深层的底蕴(  ),只有悟,才能获得。 ⑵联意明白,不须诠(  )释。 ⑶下联赫(  )然宣告:虽只“一字空”,也不可有! 3.先补充完整词语,再解释词语。 ⑴言(  )意(  ): ⑵不(  )余力: ⑶闻鸡起(  ): 4.揣摩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⑴“笔墨漫教忙里错,声名只怕老来低。” ⑵“何物媚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⑶这窄窄的田垄上,却长出十粒五双的金穗来。 5.填空。 《读联之悟》主要阐析了作者在阅读对联时的感悟,提到了关于     、     、     、     、     方面的对联给人的深刻启示,表明了作者对“联”的     之情。 二、同步解读 “纸上读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此联是关于读书的。意在:读,是重要的;悟,是更重要的。读而不悟,只能认识表层;深层的底蕴,只有悟,才能获得。这是对“读死书,死读书”和“学而不思”最好的批评。 读书联,还有“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上联指明:读书,要善于提出问题,形成自已的见解,不可让思想被拴进别人的马厩里去。而问题正出在“疑处”。疑解开了,也就是有所悟了。下联指明:诗文的妙处,是不易获得的,只有不遗余力地追捕,才能猎取豁然贯通的乐趣;半途而返者,无法享受其乐。 6.看到“纸上读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我们就会联想到《论语》中的句子 。 7.如何理解“诗文的妙处,是不易获得的,只有不遗余力的追捕,才能获取豁然贯通的乐趣;半途而返者,无法享受其乐。”的含义? 8.“读书,要善于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不可让思想被拴进别人的马厩里去。”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9.“何物媚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这幅对联的下联是说要珍惜时间,及时奋发。那上一联是什么意思,与下一联有何联系 10、请你自编两副对联。 ⑴ ⑵ 三、美文赏读 漫话对联 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那么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悬挂在门上或壁间廊柱上。 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寒”是很有名的自勉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题赠联。 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那时人物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民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旧桃换新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美,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话》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的英姿。 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