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607208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5张PPT)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7408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5张,PPT
  • cover
课件35张PPT。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激情导入,学情诊断1学习目标2阅读课文,自主探究3研读课文,合作探究4回顾学习,检测小结5目录CONTENTS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也许它会我们极大的启发。激情导入,学情诊断丁肇中(1936- ),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斯坦福大学的里克特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激情导入,学情诊断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论点,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并能使之用于自己的生活学习之中。丁肇中( ) 淹没( ) 彷徨( ) rú( )家 荣yù( ) 不知所cuò( )阅读课文,自主探究①给加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zhàomòpáng huáng儒誉措(1)检查预习,夯实字词。(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或看课下注释,为其正音、释义)②解释词语。阅读课文,自主探究格物: 致知: 修身: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不知所措: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 获得理性知识。 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阅读课文,自主探究(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男女生各为一组,进行朗读比赛)阅读课文,自主探究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朗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思路。研读课文,合作探究课文共13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第4~12段):分析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研读课文,合作探究第一层(第4、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并说明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第6~11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研读课文,合作探究第三层(第12段):分析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个人的经验为证对此进行说明。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2.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什么是“格物致知”和“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精神”就是真正的实验精神。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检测小结复习导入,学情诊断1学习目标2阅读课文,自主探究3研读课文,合作探究4联系实际,拓展延伸5目录CONTENTS回顾学习,检测小结6复习导入,学情诊断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什么是“格物致知”?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学会合理安排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体会文章对自己的启示;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阅读课文,自主探究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读第2、3段,圈点勾画相关句子,自由回答。《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